保觀 | 聚焦保險創新
針對老年人保險的種種問題,不少保險公司開始嘗試新開發新的養老保險模式:養老社區項目。
1
商業養老保險,為何引起關注?
隨著生育政策的不斷改變,養老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在近年的重要國情文件上,比如2019年,接連開了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都重點關注和鼓勵了商業養老保險,由此可見,政府部門其實也格外希望商業保險公司能減輕時下社會養老保險的負擔。
為什么政府這么關注商業養老保險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國的“養老三支柱”已經嚴重不平衡。
所謂的“三支柱”模式,是指養老的費用和責任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 “第一支柱”指政府所提供的,比如我國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而“第二支柱”一般是所謂的企業年金計劃,這一支柱其實是不少發達國家的首選,比如歐洲的法國、瑞士等國家,這一支柱的養老覆蓋率基本上可以達到100%。但是在我國,卻覆蓋的基本面很小,只占當年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2.6%;
“第三支柱”就指個人所準備的商業養老保險了,考慮到政府的第一支柱已經收不抵支,企業年金又暫時難以有所發展,政府部門對商業養老保險的迫切之心,也是可以理解了。
這么大一塊市場,難道保險公司都還尚未涉及嗎?不,其實不少主流保險公司早有關注。
2
傳統商業養老保險,你買了嗎?
根據數據統計,目前6家壽險公司里,針對老年人購買的保險產品數量多達600多余款,疾病險、意外險、壽險等不一而足,可謂種類齊全。
比如最常見的年金保險,比如泰康人壽的頤養有約,信泰人壽的如意享,這也是市面上最常見的商業養老保險,通常是要求投保人定期付費,到一定歲數后則開始領養老金;
而疾病險和醫療險也不少,比如2018年百年人壽推出的百年醫無憂特定疾病醫療險,華泰人壽的銀發無憂醫療保險,購買者的年齡就可以擴展到80歲;除此之外,還有針對癌癥的昆侖健康防癌險,但是縱觀整個市場,商業養老保險卻仍然和時下的需求存在極大的脫節。
首當其沖的一個:保障期限短。大多數針對老年人購買的產品,都是1年期限短期保障,對于本身就多病的老年人群體來說,顯然保障力度不足。如果要做成長期保險,對于不少保險公司來說又顯得困難重重,畢竟相對于其他群體來說,老年人的承保風險很高。
其次的問題就是產品的費率設計得比較保守,導致不少老年群體“無力購買”。對于不少保險公司來說,同一款疾病險,老年人購買的費用遠遠高于年輕人,這就導致大多數老年人很負擔“高額”的費用,購買人數少,保險公司就只能再進一步提高價格,如此一來,只能陷入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老年人群體本身體弱,也讓保險公司存在不少的“理賠爭議”。不少媒體都報道過類似的“爭端”,又使得消費者們對商業養老保險增加了不小的負面印象。
未來,針對老年人的保險到底何去何從?針對種種問題,不少保險公司開始嘗試新開發新的養老保險模式:養老社區項目。
3
保險公司搶地建社區,“銀發”市場創新
所謂養老社區項目,其實早在10年前就有保險公司提出過類似想法,比如2012年,泰康人壽就率先出售了100個名額的社區養老項目:幸福有約。
這款社區養老項目,有一部分和其他養老保險產品沒有區別:提前交費,交滿20年,到65歲就可以領養老金。但是除此之外,還給客戶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不領養老金,而選擇入住保險公司專門建的養老社區。
當然,養老社區最大的吸引點是養老社區提供的附加服務,比如隨時值班的私人醫生、相應的康復治療、綠色就醫通道等等,這些附加服務無疑切中了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瞬間使得這個項目成為了養老市場的“新寵”。
其他的保險公司也不甘人后,在這個領域也頻頻發力,根據數據顯示,近幾年里,已經有10家保險機構,開發了47個類似“幸福有約”這樣的養老社區項目,其中有幾家已經開始了試點,不少老年人已經入住。
比如中國人壽,就聚焦在幾個國內一線城市以及幾個海邊度假城市:北京、天津、蘇州、深圳、三亞等,這樣既可以保證老年人享受一線城市的高水平醫療,又能滿足老年養老度假需求;
部分養老社區情況
而合眾人壽,作為最早開放養老社區運營的保險公司,則國內國外全面開花,在國內的武漢、南寧,甚至美國都收購了多個養老院和社區,因為采用的是收購養老社區,所以在運營上相對成熟,落地也比較早;
太平洋人壽則相對起步較晚,在2017年才開始,采用的是和第三方養老社區合作的模式,不過目前還只落地在上海以及云南,不過后期計劃在全國都采用類似的運營合作模式;
不難看出,保險公司投資“搶灘”去建養老社區,并不是以“風險保障”來作為產品主打亮點,更多的是切合客戶養老時面對的醫養服務需求。
而且,類似的社區一旦成功,不僅是時下商業保險的一種創新進步,更重要的是還會帶動不少養老的上下游產品,比如老年大學、護理服務等等。
4
社區養老,利弊半開?
當然,社區養老的產品,有利必有弊。
首先,這種社區養老產品,,目前看來只能針對高端客戶,比如泰康推出的“幸福有約”,光繳費就需要200萬,即使分攤10年繳費,也需要每年20萬,其他保險公司推出的類似產品也都基本在百萬元起步。高額的費用就已經篩掉了大量普通客戶,使得類似產品只能針對中高消費群體。
其次,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雖然前期的收入可觀,但是投入也斥資巨大,特別是前期賣地、建房、建設和完善配套的社區,哪一項都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
第三,養老社區雖然帶動了上下游養老相關的產業鏈,但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就相當建了一片小區,卻“只租不售”,而且社區的物業還需要定期維護,這就使得投資回報周期相當漫長。并且,盈利點也模糊不清,通常只有等到客戶率入住到一定閾值,才能開始盈利,這可能使得保險公司因此產生資金鏈問題。
最后,實際的操作中,養老社區可能面臨不小的問題。比如現階段購買該產品的客戶可能都集中在40歲左右的中產階層,那么后續就可能面臨集中入住的問題,養老社區是否能在短時間配備大量合格的養護人員、醫務人員?還有,保險養老社區畢竟不同于養老院,如何管理、如何運營這些都還處于未知狀態。
如此種種下來,雖然養老社區在宣傳上很像“理想樂土”,但是牽涉的現實問題也不容小覷。
5
養老選哪種?多模式創新
當然,養老社區項目只是眾多商業養老保險的一種創新。
根據我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占比18.7%,可預見的未來20年里,這個數字還會越來越高。如此大的“銀發”養老市場,保險公司自然也會不遺余力地開拓新模式。
比如前幾年,保監會聯合民政部等政府部門,開始試點住房反向抵押的養老保險試點:有房產權的老人和保險公司簽訂合約,把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而自己只保留居住權,保險公司則按照約定給老人發放養老金,直到老人身故,房產就歸保險公司所有。
這種“以房養老”的模式到確實很符合時下不少老人的現狀,老年人既不用擔心無房可住,又有相應的養老金自己生活,不用麻煩子女。
但是,這種模式在落地困難時困難比較多,比如房產估值怎么算,后續房子折舊和維護怎么算,子女發現不能繼承房產而打倫理官司等等,如此種種,亮點雖足,但是實施困難。
除此之外,還有2018年剛試點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先在稅前支付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在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稅款。這實際上也就等同于購買商業保險可以得到降低個人所得稅的優惠,以稅收優惠來吸引商業養老保險的購買。
此種模式雖然還沒有脫開原始的商業養老保險給付模式,但是和個稅結合起來,卻很吸引當下的中產收入階層,不過試點才剛結束不久,個稅的優惠是否真能帶來預期效果還未可知。
總的來說,未來的養老必定又廣闊的市場,但是商業養老保險模式還當不斷創新,以適配社會各個階層。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